影响我的著作

过去曾经有睡前看书的习惯,大概维持了十几年。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因为灯光影响一位舍友休息,不得不停了下来。 之后即使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也一直没能再重新拿起这个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让自己分心的压力也越来越多,书读的越来越少了。 智能手机也添了一把火。花费碎片时间在吸引眼球的短新闻上越来越容易。更糟的是很多时候“碎片时间”不知不觉变成了整片的时间。近视程度也在稳定数年之后慢慢的增加了不少。

最近想要重新培养睡前读书的习惯。一方面,毕竟有那么多的书曾帮助我成长;另一方面,记得过去每晚看书的时候,心里和脑海都很平静,对于看书获得的每一点收获都觉得欣喜,感到自己花费的任何一点时间都有意义。希望能够再重新找回当时的状态。

在此记录一下一些对我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有影响的书籍。

更精确的说:人是种如此复杂的生物,我们会遗忘、会自我欺骗,也有很多事情会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这里记录的,只是我1)依然记得的、2)自以为3)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书籍和文章。

好的影响 不知好坏
统筹方法
悲惨世界 君主论
丑陋的中国人 哥德尔证明
我者与他者 浪客行
全球通史 命运强手
正义-哈佛公开课  
社会心理学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第一哲学沉思录  
人类理解研究  
为什么读经典  
老人与海  
计算理论导引  
全球通史  
富兰克林自传  
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问题  
圣经  
Mind Hacks  

按时间顺序来讲,《统筹方法》(华罗庚)应该是这里面我最早接触的文章。它简明的阐述了如何并行处理任务,这种生活工作方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意识和行为深处,让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不断地计划试着把多个任务穿插着结合起来做,以此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回忆过去走过的路,我觉得很多时候它还是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并行处理任务也会有负面影响,一方面做计划的时候相比顺序执行任务复杂,加上在任务之间切换的时候是有代价的,每次切换任务,人都要回忆上次离开该任务时它的状态而耗费时间;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很难,要分散却很容易,为了利用琐碎的时间而搅乱注意力,有时候是一件十分得不偿失的事情。想要并行处理任务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比较重要的是:切换任务要迅速,执行任务的时候全心全意的沉浸其中。回忆过去二十多年中,只有几段时间做到了这一点。

初中到高中之间,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系列的书,其中不少翻译的比较生涩,有时候会觉得我高中作文一直写不好是不是受它们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几部是《飘》、《悲惨世界》、和《老人与海》。《飘》有点扭曲了我的爱情观,但同时也给了我”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面对未来的乐观和勇气。每次读《悲惨世界》或者看它的音乐剧我都会被书中的牺牲精神所感动甚至流泪,但在认真读《圣经》之前,大概都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博爱。《老人与海》中我感触最深的则是战斗至死的英雄主义了。

在香港城市大学做交流生的时候,读了《丑陋的中国人》和《我者与他者》,再后来在北京读研的时候,读了《全球通史》第一卷的一部分。相对来说,《我者与他者》和《全球通史》给我的震撼更大一些。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它们的碰撞与融合,每一次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些历史长河之中起伏的波澜,在书中都得到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复杂,但同时也让我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人类历史、反而自负的放弃了历史著作一段时间。《丑陋的中国人》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促进反省的效果。

可能是在大学的时候读了《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觉得相见恨晚。它给出了经典的定义,并对经典对人的作用做了发人深省的阐述。书中对于青少年时期阅读经典的作用是这样描述的:“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而成年阅读经典的作用是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I cannot agree more. 《为什么读经典》大概是启发我写下这篇博客的种子罢。

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读了一些政治相关的书,包括《君主论》和《政治思考》,看了哈佛大学的《Justice公开课》的视频。《君主论》大概带给了我不好的影响,作为君主如何不择手段维持自己的权力在书中展现到了极致,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控制的权力关系、总是提防别人控制自己。没有人是君主,更重要的,生活的目的并不是维持权力。 《君主论》、《政治思考》和《Justice公开课》都给我带来了看这个世界的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正义和公平之间的矛盾。此外,《Justice公开课》中有一次主讲教授Michael J. Sandel当堂做的一次调查很大的影响了我的价值观:教授请在座的哈佛学生是家中老大的举手,结果举手的学生比例远超社会中头生子所占人口比例,证明了头生子更容易取得世俗的成功。如果一个人的出生顺序都能影响其成就,我们确实不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获得的,也应该对其他没有那么幸运的人更加同情和理解。

也曾对哲学感兴趣。回想起来,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经常问问题的人,更不是一个善于问问题的人。印象深刻的唯一跟哲学有关的思考大概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纳闷“自己到底是什么?”在大学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盲目的摸索,幸运的读了《理想国》、《第一哲学沉思集》、《人类理解研究》、《纯粹理性批判》(一小部分),对提问题的方法、怀疑论、逻辑、认识论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让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很多自以为的真理经不住思考;休谟的文章既逻辑流畅又引人入胜,他的怀疑论让我觉得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任何事;《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观点印证了我自己的想法,让我相信自己也能进行一定的哲学思考。在研究生的时候发现了《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它帮我将许多年以来读的书和自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串联了起来。

数学和计算科学相关有两本书对我的世界观影响比较大:《哥德尔证明》和《计算理论导引》。在读完《哥德尔证明》之后,我有许多年时间深深地陷在不可知论中:如果能力足够强大的数学系统都是不完备的话,或许意味着人类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武器都是有缺陷的,我们最终没法了解一切。《计算理论导引》则正好相反,它给我一种世界上任何问题都可以形式化、并且分析是否能够被计算的感觉。多年以后,我意识到对于两本书我都犯了过分推广其方法和结论、用来指导解决生活中其他领域的问题的错误。

试着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一开始并没有燃起很大的兴趣,直到研究生的时候碰到《社会心理学》。书中细数了人类在与环境交互的各种情况下会犯的各种错误,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错误是无法避免的: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认识和理解全部的真实,只能使用一些技巧来简化一切,在简化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会有遗漏之处,各种错误比如刻板印象就这样出现了。不过,不要随意推广这个结论,还是要相信人在认真对待单独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尽力去逻辑的解决它。

传记类的作品我读的很少,大概是因为小时候读过一本写得很烂的拿破仑传被恶心到了。《富兰克林自传》让我看到了一本好的传记的价值所在。这本书记录了一个伟人如何自制、学习、工作的。在书中富兰克林尽量客观的叙述了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处理方法、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并没有对事情做太多评论,他个人的思想和对事物的态度更多是在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生活的方式中表现出来。

最近在读《圣经》,目前读完了《创世记》、《出埃及记》、《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耶稣的许多教导很有意义,比如不要忧虑、不要论断人、要进窄门、不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还把不可杀人的含义拓展到不可对人动怒、不可奸淫的含义推广到不可对人动淫念。还有许多教导很不一样,比如不能只爱那些爱自己的人还要爱自己的敌人、不能以被人看到为目的来施行善行。回到前面提到的《悲惨世界》中感动我的牺牲精神,在读了一些《圣经》之后终于明白,那并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而是由于发自肺腑的信仰和随之而来的爱: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兄弟姐妹,按照上帝的意志爱人如己。

一些想要读的书或者曾读过但没有完成的书: 《道德情操论》读了最后一章,帮我对人类的同情心有一定的理解;《国富论》读了个开头;《约翰穆勒自传》读了第一章,印象深刻的是约翰穆勒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纯粹理性批判》跳着读了一些感兴趣的章节,依然记得自己对怀疑论的看法跟书中不谋而合的时候心里的兴奋;福柯的书只读了一些导读,对于其中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细微的权力结构有兴趣;《理想国》读的时候太小,希望能有时间重新读一次。

还有两部很喜欢的漫画:《浪客行》和《命运强手》。我特别喜欢井上雄彦漫画之中的人物,记得有一次在他的访谈中他讲到,他画漫画的方式是把漫画中的每个人物想象成为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去演绎这段故事。这些人物真实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会有不同的感悟。

另外,刘未鹏的博客Mind Hacks涉及了许多人们常常思考但没有清晰结论的问题,非常值得一读。

随着读书的增多,读书的方法逐渐的变化,很多时候能够看出作者在每段、每章背后的目的是想要说什么、想要如何引导读者,对一些简单的书就失去了兴趣。但有时候却被一些最简单不过的网络小说吸引,明明知道作者要怎么写,却还是沉迷其中,不看完不罢休,不得不说人世间很多事情都像毒品一样。

我犯了很多很多次随意推广书中的方法和结论用来指导如何理解和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的错误,其中对我负面影响最大的大概是《君主论》和《哥德尔证明》,当引以为戒。

最后想要强调的一点是,读书固然有好处,但在生活中与人、社会和世界交互、实验、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并不遑多让。



Previous     Next
Yongle /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 in categories tagged with